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疏通了河道,取代了传统加固填高堤坝的做法。这种“疏通河道”的方法,或许可以给当前投资投机资本盛行的国内房地产市场带来一些借鉴参考意义。
事实上,这种疏导的思路正在进入有关决策部门的视野。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传达了出台相应政策对泡沫日益泛起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态度。国土资源部还称,针对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的问题,应出台系列强硬政策。
有专家指出,引导房地产业过于集中的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投资于其他实体经济行业,从长远看,或将有利于偏热的房地产行业降温,从而抑制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国土部智囊机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近日发布了一份题为“房地产行业价涨量跌现象探析”的报告,对今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出现的“价涨量跌”现象表现出了担心,并称“可能是市场危险的信号”。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以后,国内房价以每月环比1%的递增速度增长,但是交易面积却逐月下降。
房价已经成为抑制房地产企业销售量上涨的重要因素,而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则将目光转向房价增速较慢的楼盘或是开发商。这或许可以作为楼市“价涨量跌”的一个生动注脚。
根据9日发布的房地产企业销售报告,对比上半年,第三季度恒大地产售价涨幅仅为0.6%,而同期的万科和世纪金源集团,销售单价涨幅均在10%以上,一向以大盘、低价著称的恒大地产因此赢得了三季度销售的宝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当前普通的住房消费者被挤出了高价房地产市场,住房投资者面对过高的房价也表现得更加谨慎,不敢贸然进入市场;而偏向卖方市场的房价已让房地产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溢,他们不愿意调整调整高房价。这样下去,房地产市场可能将陷入一个僵持局面——“有价无市”。一旦这样的局面形成,将会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
“在美元泛滥的冲击下,国际原油与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导致产业投资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不断被压挤。而那些可以获取垄断利润的产业部门,对大部分民间投资者来讲几乎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壁垒。”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指出,“面对这样的困境,民间资本只有向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入围,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产价格的疯狂上涨。”
华民表示,控制房价的疯狂上涨不仅需要采取各种限制性政策,还需要引导民间资本重新回归实体经济、进行产业投资的疏导性政策。如果这些疏导性政策能够落实,那么不仅有助于缓解房地产投资过热,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扬的非常局面,也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楼市供需双方再次博弈 房价已进入“拉锯战”
“金九”、“银十”先后落空,“现房存量大于期房存量”再度光临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8月以来楼市库存持续反弹,但新开工及施工面积环比大幅增加。楼市供需双方的博弈再次进入僵持阶段,房价可能已进入“拉锯战”,未来大幅上涨动力大为降低。
“十一”期间楼市低迷超出预期,各地纷纷出现新房价涨、量跌、库存增加的现象。经过价格大幅上涨后,观望情绪再次笼罩楼市,库存反弹恐怕是未来楼市走向的缩影。
以北京为例,从库存看,经前期快速消化后,住宅市场库存量约为10万套,低于去年同期的13万套,但加上商业及高端住宅,近期北京存量房数量仍有32万套之多,与去年此时33万套的规模持平。
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化”的步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房地产行业回暖只有住宅市场“单腿走路”。
值得关注的是,库存主体正由期房转向现房。今年可售现房近19万套的库存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5万套,而未售期房不足13万套的数量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8万余套。现房量大增说明购房人意愿下降,未能及时销售的新房数量正在累积;而在销量下滑的背景下,未售期房存量的大幅下降则表明开发商推新入市的积极性正在减弱。
从范围看,自7月以来的销量下降使各大城市的库存量全面回升。中原地产监测数据显示,沪广深三大城市库存均因市场疲软出现普遍增加。其中,存量增幅的为广州,环比增长两成半;深圳存量环比上升14.9%;上海存量环比上升5%。
本轮楼市回暖以来,首次出现库存回升现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市场难以消化新近入市的楼盘项目和原有库存,加上可以预期在未来几个月政策可能收紧,成交量前期释放后难以反弹,各大城市的库存消化有可能已经触底。
同时,房地产的开工情况却在回暖,新的“库存”可能正在累积。某研究院统计,今年以来,京沪深三城市住宅新开工面积与施工面积波动上行,尤其以北京上行趋势最明显,截至8月,北京新开工面积与施工面积环比分别增长40%与30%左右。
新开工面积与施工面积向来都是供应量的先行指标,上述两个数据的回升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供应将可能回升。此外,在政策推动下,今年以来土地市场成交增加,这些土地存量都有望在明后两年进入市场。尽管目前住宅存量仍然处于相对低位,但库存消化不足及未来可以期待的供应量增长,将使楼市供需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供需博弈的局面有望出现。
就连前期迅猛上涨的价格也“撑不住”了。9月北京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环比下降2.42%,这是近半年成交均价首次出现下跌,同时,取证预售均价却继续上涨至每平米17151元,环比增幅为11.90%,这也是成交均价与取证预售均价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背离。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商品住宅市场短期出现调整为时不远。
但应注意到,由于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现在基本完成今年全年销售任务,新房项目马上出现价格调整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几个月里楼市进入传统交易淡季,出现大规模调整难有交易量的支撑,伴随库存调整,短期房地产市场可能进入缩量调整阶段。对于后市,业内普遍认为,除市场因素外,还需等待政策态度明朗,明年2、3月将是房地产市场方向性选择的关键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